2024长江文化智库论坛暨长江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10月19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委会、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联合承办的2024长江文化智库论坛暨长江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100余位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就古往今来长江流域的商贸活动及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展开深度交流,为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献策建言。
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文明,江苏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许佃兵,扬州市政协主席陈扬,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新科,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文明介绍了长江文化研究院近年来所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性成果。他表示,下一阶段,长江文化研究院将锚定“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建设目标,通过实施 “六个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研究决策咨询队伍、打造一个高端长江文化智库论坛、办好一本高水平辑刊《长江文化研究》、编辑一本内参《长江文化智库专报》、建成一个长江文化特色数据库、培育一个长江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最终打造融学术、咨询、传播、数据库“四位一体”的长江文化研究高端智库。
许佃兵围绕“长江文化研究”,阐述了三点看法。首先,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长江文化传承的实际载体,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确保能不断延续和传承。其次,要注重文化交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存,以揭示文化的区域差异和特色之处。最后,要注重跨学科研究。长江文化研究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方法,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长江文化的各个方面。
陈扬提出,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要注重长江文化的现代转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相结合,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同时,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够深入挖掘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扬州的园林文化、诗词文化、饮食文化等与长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长江文化研究体系。
长江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张新科建议,要明确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推动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同时,要把长江文化的研究拓展成世界河流研究,如长江与伏尔加河、多瑙河、尼罗河等河流在对沿线流域的地理、人文推进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继而放大长江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提升长江文化的研究格局,推出一批研究长江文化的大作、力作。
“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王茹芹表示,当前,我们提出的“长江商文化”是一个古今贯通文化概念,是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实践活动的驱动,旨在研究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所孕育和积淀起来的时代精神和力量。
主旨报告阶段,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武汉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淮南师范学院原校长李琳琦;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秦宗财应邀作分享交流。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作点评。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及近现代“商业文明”的重地,也是宋代开始及此后的商业文明中心所在。贺云翱以《长江流域“商业文明”成就概说》为题,辅以大量事例,阐述了在长江地域文明中,“商业文明”拥有的重要创造和地位。他表示,长江流域的商业文明创造性成就体现在最早诞生系统的“商学”、持续存在的“商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中国最早的巨商、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帮”、数量最多的商业“会馆”“会所”、近代人数最多贡献最大的商业巨子等。
深入研究长江流域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发展规律及演化路径,对于引领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刘士林指出,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主要遵循“先是人口增加和城市发展,然后带来商业和文化繁荣”的基本路径。具体可从三方面来了解:一是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快了流域内城市发展的步伐;二是长江流域城市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商业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三是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直接改变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樊志宏对中国式现代化溯源视野下的长江商业文明时代价值进行了初探,并提出意见建议。他表示,各方要持续深入系统研究长江商业文明的历史源起、演进历程,为中国本土的现代化溯源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以长江商业文明为IP引领,重点聚焦流域性、枢纽型、连续性商业文明源起及演进领域,联手挖掘古商业治理服务设施、古商业集聚区域等资源,顺应信息时代新商业文明发展规律趋势,推动历史商业文明创新发展,联合策划中国长江商业文化主题游径和博物馆群,并争取有关项目策划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及建设体系;以学术为引导,推动长江流域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螺旋的长江商业文化创新发展联盟及知识创新共同体。
研究“长江商文化”,离不开安庆和徽州。李琳琦从人群的往返迁移、徽商的经营活动、学术文化的交融三方视角,探讨了安庆与徽州的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他以“皖文化”的代表性区域桐城和徽州的学术文化交融为例说明,随着人群的迁移和商业的互动,两地的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也随之加强。他指出,安庆是上下江之咽喉,是长江商贸的重要中转枢纽之一,安庆封江,长江流域的商贸就会“断流”。长江流域是徽州商人的聚集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食盐、粮食、木材、布匹等大宗商品贩运,主要是靠徽商来完成的,没有徽商,就没有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贸的繁荣兴盛。
宋向清对长江商文化的共性、个性、多样性、开放性、商业抗性、不平衡性等特征及历史价值、现实意义等作出系统性阐述。他介绍,长江商文化是指长江流域人在长江流域内外,以及非长江流域人在长江流域创造的商业文明之和。他表示,长江商文化崇尚诚信包容、团结互助、实业报国和商赢天下等,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商业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商业素养,有利于引导企业家恪守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秦宗财围绕《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际传播——基于长江江苏段的考察》主题,以图表为例,分析了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提升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际传播提出了相应对策。他建议,要增强内容层软实力,加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的故事表达;增强媒介层表现力,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传播的现代传播体系;增强效果层认知力,建立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层推动力,加快推进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传播的政策引导。
在推动长江文化的研究方面,曹劲松表示,首先,要搭建大平台。通过聚焦其特色和研究,不断形成智库特色品牌,推动形成能够体现长江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的大平台,打造智库特色品牌。其次,要搭建学术体系。文化的研究一定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这是一个展开的过程。要将目前学术研究的特色,发展为特色学科。此外,对于长江文化的深化研究,他认为,我们既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通过互鉴、对比,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天的开幕式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陈亚平主持,主旨报告阶段由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主持。会议以“一场主论坛+两场分论坛”的形式举行。在分论坛环节,30余位智库专家学者就“中国商业史学会‘长江商文化’”“长江文化智库”两大主题展开分组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