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首页栏目 > 思维 >

中岳庙是什么样的景区?中岳庙景区内有什么景观?

中岳庙是什么样的景区?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最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

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中岳庙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坐北向南,由高到低,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39座近400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达11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

中岳庙沿中轴线依次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中岳庙景区内有什么景观?

中华门

中华门为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遥参亭

遥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亭,位于中华门北,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

天中阁

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改为今名,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

天中阁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枋为四柱三楼木结构建筑,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

崇圣门

崇圣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代表。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为东华门和西华门,两门内各立二碑,为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碑的内容为宋代王曾、卢多逊、骆文蔚和金代黄久约撰写,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是研究中岳庙的重要史料。

化三门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标签: 中岳庙的介绍 中岳庙的环境 中岳庙的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